星期六, 五月 22, 2021

录影带的回忆之神雕侠侣


以下转载:


By Peter Stone

在遥远的出租录影带时代,姑姑说婆婆因为长时间久坐煲剧,得了高血压。那部“祸首”电视剧,就是83年TVB 50集版本的神雕侠侣。


当时年方22的刘德华,俊俏灵动,演活了多情而不轻佻,深情但不逾矩的杨过;气质清纯冷艳的陈玉莲,在老一辈观众的心目中,才是最原味正宗的姑姑小龙女。两人剧里剧外的化学反应,和全剧节奏流畅,以当年资金技术条件限制之下,连原著金庸也认为这是他最喜欢的影视版《神雕侠侣》!(传言拍摄期间,刘暗恋陈,但陈拒绝)

这一版也是香港史上至今为止最多观众(超过300万)收看的连续剧。










除了刘陈版,95年古天乐和李若彤,也是剧迷公认的经典选角。新加坡当家生旦李铭顺和范文芳,台版任贤齐和吴倩莲,大陆黄晓明和刘亦菲等等,都是当时当地颜值高人气盛的演员,或因拍剧而进一步巩固演艺圈地位。









自小说面世,至今前后共有港台中新(加坡)四地9部电视剧改编,应该是金庸小说电视剧改编数量之冠了。

身边有许多亲人朋友不爱看书,更别说长篇小说(尤其是被视为渐趋没落的武侠小说),却几乎都听过或看过电视剧版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我也是先看剧,后入读小说的坑。


金庸曾自评作品中,长篇比短篇好。的确,武侠小说的魅力在于影射现实但自成格局的武林江湖,需要足够的时代背景交代,情节铺垫,人物性格才会立体,读者才能更容易投入情感。电视剧犹如章回小说,恰好时长,每集末尾留个悬念,完美符合了改编和重塑金庸长篇武侠的原则。

有小说读者群作为基础收视保障,制作单位放心投入资源;反过来也有看了剧而入坑读小说的观众,这真是一笔多赢的消闲经济模式!

不过一念之差,也会自毁长城。

当初金庸以深厚的国学和文字功底把武侠小说提升到了雅俗共赏的文学地位。电视剧的受众是普罗大众,人物对话必须更通俗接地气,本是无可厚非。只不过所谓“贴近时代气息”而过度迎合市场,难免会出现不伦不类的效果。尤其是公认为武侠里描写情爱最为黯然销魂的《神雕》,金庸在最后一次大修订的世纪新修版,给杨过小龙女添加了许多俗腻的情话。之后拍摄的电视剧发扬光大,魔改更恶心的对话,只能哀叹吾不欲观之了!

By Peter Stone















没有评论: